English

“天女散花”不如“集中开发”

1999-01-11 来源:光明日报 常虹 我有话说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痛苦的灾难。为了帮助灾民尽快重建家园,党和国家采取许多措施,灾后重建正在紧张地进行。

规划高起点实施分步骤

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具有潜在的拉动作用。灾区166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隐含的是对市场相应数量的直接消费需求——从家庭日用消费品,到基础建设所需的建材、能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内在条件,甚至给我国中部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把灾后重建作为促进中等城市发展的起点,使灾区农村及农村小城镇人口向中等城市集中,使生产要素异地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

小城镇的规划将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跨区域的长远规划,要求时间短、质量高,设施要齐全,不仅要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要考虑到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选点要避开易发洪水的地区,有利于减灾防灾和发展生产。小城镇建设有重大意义,它将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改变农村居住分散和农产品加工业形不成规模的状况,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利于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于城镇重建如何搞好规划设计,中国城市规划院的专家们提出,在宏观方面要立足长远,实现跨部门合作,制定分区域城镇体系调整规划,还要结合全流域防洪规划和改善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在微观方面,要制定重建的统一技术标准,坚持“规划高起点、实施分步骤”的方针,抓好分期实施,避免二次重建;在重建中,基础设施、中小学校等要先搞好设计再施工建设。

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

灾后重建要与建设新型村镇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并方便农民生活。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陈剑光指出,小城镇一定要有主导产业,包括这次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务院确定“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所兴建的小城镇,也不能简单地“捏合、归堆”,而必须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培植,特色经济的推进,市场流通的发育,并借此形成开放的体系。

如何培植主导产业,关键是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集中乡镇企业的布局,遵照市场、本地比较优势、国家产业政策“三导向”原则来逐步培植。适当集中乡镇企业的布局,就可以解决“见缝插针,天女散花”带来的弊端,使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乡镇企业在主攻方向上,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进行谋划,使其在组织千家万户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样,乡镇企业对广大农户从事二、三产业来说是“龙头”,它同时很有可能又是某产业链条的终端,大的“龙头”在城市,这样,城乡一体,工农一体,区域一体,前景非常广阔。需要提醒的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对乡镇企业所需资金和城镇建设基本建设费用要统筹兼顾,城镇建设也要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提高城镇综合抵御灾害的能力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的必然要求。考虑到灾后重建的现实性,在具体建设中要节省投入,勤俭建设。湖北武汉市依据生态规律和农村建设方向提出了初步拟定的移民建镇方案,在此项方案中,需要搬迁69个民垸,涉及人口8.1万。移民建镇、平垸行洪的新做法正在得到具体实施。

城镇建设和管理要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城镇综合抵御灾害的能力。科技部负责人要求科技界,对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的技术意见;从国家科技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中,选择一批建筑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成果,进行配套组合,在恢复重建中广泛应用;组织力量对各地进行指导和培训,为重建家园提供技术服务。

对于重建、新建小城镇如何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中国建筑科学院专家指出,要抓紧落实1993年编制的《蓄滞洪区建筑工程规范》中对避洪房屋的具体要求,要有抗水力冲击、抗浸泡、抗波浪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